1995年4月24日我从冶力关启程,听着冶木河的歌声,顺着冶木峡前行,峡谷景色十分迷人。中午到达目的地杓哇乡。这是我第一次来勺哇乡,一切都感到好奇,杓哇乡是辖卓尼县,位于卓尼县北部冶木河上游,这里是甘南州唯一的土族集聚地。乡上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就杓哇乡的发展进行了座谈。据乡书尚志振和乡长黄建斌汇报,全乡36.5平方公里,两个村委会,300来户人家,1600来人,其中土族500多人,藏族300来人,汉族800多人。产业农林牧兼宜,草地10万来亩,耕地4800亩,以种小麦为主。良种化率达90%,川地500亩用地膜。青稞亩产200来斤,大豆亩产400斤左右,各类牲畜5000头只,大畜1600头,其中奶牛400头。羊3000来只。没有啥乡企。两个行政村都已经通电。扶贫工作:94年安排扶贫资金1万元,没有到位。群众收入除出售牛羊之外,搞点林副业,主要是砍毛竹、采集蕨菜和狼肚出售。他们的扶贫思路:重点发展奶牛。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这里农牧兼具,饲草料充足,发展奶牛业,既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出售酥油增加现金收入。杓哇乡的教育搞得比较好,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都可以。
杓哇人自称“土护家”,他们自己认定是土族,有些方家不认可,认为土族是蒙古人的后裔。我倒认为可以认可为土族,公元三至七世纪,这里是吐谷浑之孙冶力部的领地,据史书记载,当时冶力部辖区包括今天的上下冶木峡和羊沙、恰盖和美仁、康乐一带。公元7世纪吐谷浑内附唐朝,部分人迁移到白兰(今乐都)一带,青海乐都和互助的土族自称“土浑”,元代称吐谷浑为“土人”,现在大部分土族也认为他们是吐谷浑的后裔,青海佑宁寺一世土观罗卜藏拉卜旦的出生地叫“土浑”村,土族认为“土浑”村就是土族的根或圣地。以此推理,勺哇人极有可能是留在白石山一带的吐谷浑的后裔,即土族。我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人,小的时候还会说几句土语,勺哇人的语言似乎与青海土族语言不一样,吐谷浑来自东北鲜卑族,方言未必一样,现在分布在青海各地的土族方言也不一样,还有,过了数百年至千年,语言发生差异也是很有可能的。杓哇人过年跳的舞蹈和青海土族跳的舞差不多。可惜现在勺哇年轻人大都也不会说自己的语言,说藏语或说汉语,少数民族用通用语言,是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杓哇人有自己的寺院,叫勺哇克珠林,据说是勺哇人的先民尚家佛爷在清康熙年间所建,现有20来名和尚,属于藏传佛教,和尚念藏文经。我很敬佩杓哇人,人不多,地方也不大,但他们守护这里千年以上,特别是北宋和明朝时期,这里一直战乱之地。他们坚守下来实在是不容易的。我坚信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杓哇人的明天将会更好。非常可惜的是,因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到杓哇人的家里去看一看,争取以后再弥补吧。下午四点多离开杓哇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