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统编<语文>不适合藏族学生
今年和往年不同初一学生领到的汉语教材有统编和区编两本,学校要求是今年的七年级开始要教统编教材,任课老师及学生都不知道其原因,于是校园里对此事议论纷纷。本人虽然没有汉语教学的实践经历,并且汉语水平也并不高,但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事业三年多,而且自己也是从农村学校出来的,所以对目前的学校教学情况自认为是比较了解。鉴于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等考虑,认为选用统编《语文》教材对汉语教学来讲是一条弯路。
在所有老师都不知情的时候,在所有学生都未曾听说的时候,是谁替我们选定了教材?当日下发教材时,相关人员对统编并着区编给学生的理由竟然是:学习统编后区编的内容变得非常简单了,可想而知,如果统编教材真的适合藏族学生难易上区编绝对易于统编的。更难以理解的是,按照相关人员或者上级指示,考试还是要考区编学习还是要学统编,这种逻辑究竟是谁想出来的。并且有些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好啊,进步了!不经过深刻思考就乱评论是很不负责任的,初中教育是面向所有初中生而不是只面向几个汉语基础好的学生。
统编教材《语文》对于藏族学生而言难度系数很高,不难想象如果考试内容是统编《语文》课文内容,我们的学生会考出什么样的成绩。因为我们有经验,当我们的学生学习区编或《汉语》时,学生的成绩及格了吗?初一《语文》里出现的很多文章是初三《汉语》的内容,这就是说初一学生所要学到的是初三学生所学的内容,没脑子的人一想就会觉得这是好事,不用上小学而直接学到大学知识虽然是好事,可又有谁能做到?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教的内容当然也应该是由简单到难,由基础到深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很多藏族农村学生现在连几个汉字都不认识,现在一下子让他们接触同年龄内地汉族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意味着什么?是累累果实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统编教材里出现了诸多诗歌、文言文类的文章,这些对于这里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老师教了也未必能学懂其真正内容,那些精彩绝伦的散文内涵再深刻,针对不会写一篇日记的学生来讲只能是废纸废话,最多也只是能学到几个生字而已。而且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上都是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准确地表达,很多学生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怎么去表达想法,这真是痴人说梦。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不但让学生们不知所措,更加重了汉语老师们的负担,学习统编就不用梳理基础知识了吗?学生的基础允许我们直接分析课文内容吗?其实现在的h汉语老师在教学环节里要当清洁工(清理大量的生字词),然后一下子又要扮演装修工和设计师(深层次分析课文和引导学生探讨研究),连堂课讲下来,发现课文只讲了一点点,老师累得嗓子沙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想来想去今年这汉语教材的突然改革让我们很不解,任何改革应该有个过程,操之过急了,能有什么好结果,还是切合实际点好吧?
有些老师认为学习统编教材以后,学生的汉语能力会提高得更快,这简直就是可笑的谬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是盲目无知的观点!即便老师的能力再高,问题根本在于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农牧民子女汉语水平是相当低的,所以此次教材的选定是完全不合乎常理的。
藏族学生现在最迫切的是学好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从字词开始疏通,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而现在改用统编对学生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就连对老师来讲也是很大的压力,在这里大胆地做一个例子:首先打开《语文》教材的某一篇课文,出现学生不懂的生字词一大片,这点上不能不花时间,然后讲授课文时由于时间有限不能一句一句做翻译作解释,所以分析课文时老师滔滔不绝的议论中心思想学生却在想那个字是怎么念得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文章内容都没弄明白怎么可能有能力去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内心情感?到了练习,多数学生只能按着老师的分析或板书抄写答案,然后只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记住答案——死记硬背。以前学生都喜欢上汉语课,不过今后会怎么样还很难说,我之前所带的08级七班学生都特别喜欢上汉语课,中考考出40多分的成绩在我校毕业班里还算优秀。现在所带的11级六班开课只有三四天,但学生对汉语课已经开始泄气了,有一个措美县来的学生,他在原校所在的班里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当我问他现在哪门科目听课最吃力时,他说汉语很难,我很担心有一天他学生告诉我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汉语。
选用《语文》对藏族学生既是不适合的,从内容难度上不讲,多数内容概要与藏族高原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文、伦理道德是有不同的地方,很多内容是学生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从而藏族学生很难理解其真实思想。《汉语》这一教材里,巧妙地对难度大的课文进行剪裁,不少内容还是藏族作者写的或关于藏区的风土人情知识,许多词语也用藏语进行对照的方式添加在每篇课文的后面,以上述诸多优点,以前学生喜欢上汉语课是自然而然的。
选用统编《语文》也是对藏文的不尊重,(语文=语言+文章)我们通常把语文一词理解为母语,在藏族中学已经有一门叫做“语文”课程,即藏文,为了不侵犯藏文应有的地位,即便真的要改用统编教材《语文》,名称必须得有所改变。(即:汉语或者汉语文)
藏网首页|关于我们|团队组成|大事记|网站地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tibetcul.com © Copyright 200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5000171号
战略合作伙伴:雪域数码图书馆(The Tibetan & Himalayan Library)|法律顾问:珠穆朗玛律师事务所|技术支持:BODYIG.NET
严禁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和散播谣言
Powered by Discuz! X3.4GMT+8, 2021-1-23 07:18 , Processed in 0.045349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