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玛尼石,闪耀着虔诚的魂灵
在玉树,玛尼石可以说是一个品牌,也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见证,玉树玛尼石的范围之大,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一大奇观。
在玉树州结古镇,我碰到了原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玉英,交谈中她说:“玉树的玛尼石很多,有一些玛尼石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破除迷信的时候用来砌成州屠宰场的围墙,而如今改革开放了,国家开始保护文物,附近的老人们又主动把散落的玛尼石从各处拣回来,堆积放在一起,成了玛尼经幡,这里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非常强,不需要专门去做工作。”听到这样的事情让人欣慰,毕竟玛尼石里面包含着藏族群众很深的感情。
看到李部长慈祥的面容,虽然也遭受了地震带来的心灵上重创,但脸上显得很安详,不久她接到一个电话,说家中有老人去照看一下,就和我匆匆而别。我们知道,玉树地震后好多老人经受了心灵的打击,身边需要时时有人陪伴。
在现实生活中,生长在玉树草原上的人们与玛尼石有着很深的情缘,玛尼石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化,在玛尼石中倾注着他们的灵魂,他们的信仰以及佛教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的厚重历史。
据说在结古镇嘉那玛尼石堆历经300多年历史,有25亿多块玛尼石,上面除了镌刻有最典型的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外,还刻有律法、历算、艺术等内容,据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堆,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相传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多德松却帕旺创建,此后众多的僧侣、觉姆、信徒们不断堆放石经,其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如今已形成一个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高4米,占地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巨大玛尼石堆,非常壮观。玛尼石是虔诚的藏民族在普通的石头上刻写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五彩颜色制成,当他们需要神明指引的时候,就会带着写有祈祷经文的石头向天上神明朝拜。然而4.14地震使这一规模宏大的佛教文化宝库也受到了损失,高高垒起的玛尼石一角倒塌了,玛尼石边的宝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信教群众痛心不已。
走在玉树的土地上,随处看见玛尼石的影子,在山巅上用石块垒砌的拉则上,玛尼石静静的站立在哪里,经受着日月如梭岁月的洗礼;在河流中,看见玛尼石在河底里闪耀着五彩光芒,无穷尽的流水带着它的祝福流向远方;在悬崖上看见玛尼石熠熠闪耀,与天边的彩云媲美;在路旁看见一堆堆玛尼石犹如一座小小的宝塔在静静地矗立着,给人以永恒的启示。
(受到地震损坏的玛尼堆)
玛尼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风雨世界,在亘古世界里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天地,给那些磕拜它的人们以精神和灵魂上的慰藉,带给幸福,带给吉祥,一起走过漫长的岁月,不管风雨有多变幻,玛尼石永远保持着它固有的本色。
喜欢玛尼石,看着五颜六色的石头,我的心里悠然地产生敬仰,没有到玉树之前,我就知道有关玛尼石的传说。但是没有想到这次到玉树,看到玛尼石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超乎自己的想象。
看到这么多精美的玛尼石,让人激动不已。
玛尼石,其实就是刻在石头上的玛尼经,大多是大明六字真言:“ 嗡嘛呢呗咪吽 。”大的石上刻着六个字,小的石上刻着一个字,大多是六字真言中的一个“嗡”或“嘛”、“呢”“呗”“咪”“吽”都是用藏文刻的,再配上矿石颜色,鲜艳夺目,经久日晒,也不脱色。
在佛教理论中,六字真言代表着一个轮回,“嗡”代表着白色天道;“嘛”代表着绿色阿修罗道;“呢”代表着黄色人道;“呗”代表着蓝色畜生道;“咪”代表着红色饿鬼道;“吽”代表着黑色地狱道。常念此经可以断除无明、愚痴等,得到佛菩萨智慧的加持,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是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积功德,功德圆满,方能解脱。难怪藏区常常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
嘉那玛尼堆与寺院在一起,玛尼石层层落落,非常庞大而壮观,倾注了多少虔诚佛家弟子的心血,得到人们的敬仰。
青山依旧,玛尼石永恒,虽然玉树遭受了地震,但是它美丽的光芒依旧。
我原计划带一个玛尼石回去,但是由于行程紧张,最后没有买到,只有空手而回,对玛尼石的情结始终缠绕在心头。
嘉那玛尼堆旁边的寺院由于受到地震而破损,寺院墙体外面裂开了大口子,旁边的玛尼堆层层落落非常庞大,上面飘满了经幡,只是由于地震上面落满了尘埃,有点凌乱,当地藏族老人们一个个在围绕着玛尼堆打果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到里面,只能在路边看望了几眼,留下一些遗憾,多么珍贵的经石啊遭受了如此灾难。
勒巴沟,增添了玉树鲜活的生命
在人们的想象中,玉树除了雪山就是大草原,很难想象还有勒巴沟这样美丽的风景区,而这次到了勒巴沟神秘的境域,才知道这里还珍藏着玉树的真正内秀与含蓄。
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就在玉树州的下游,一条奔腾的河流使结古镇下游两岸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只能通过架在河上的桥前往。沿着河对面的一条简易路上行驶半个钟头,就到勒巴沟的沟口了,沟前有一座塔,高约四五米,由于土块石头被风剥落,显得沧桑古旧,在它上面有一座新建的亭子,里面立了一块碑,上面刻有“勒巴沟”三个字。
从亭子进去就是一条沟,就像人的勒巴一样窄,两边是山,中间是峡谷,上面长满了高原柏树,荆棘,野草,开满了鲜花,在玉树如此高海拔地区看见如此好的风景,使人激动不已。
进入勒巴沟不远,就看见一块块随意放置的玛尼石就在路边,中间是一条简易的车道,仅容一辆车通过,沟里流淌着一条河,河边长满了柳条。
玛尼石在玉树是一大特色,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勒巴沟里的玛尼石大多是彩色的,颜色鲜艳,有大有小。勒巴沟风景区,简直就是玛尼石的世界,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在路边,在水中,我想这条沟也应该换个“玛尼沟”的名字。
摸摸光滑的玛尼石,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圣与沧桑,在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块玛尼石可以静静地躺上几千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发显得古朴,字体苍健,雄浑,有力。
这些玛尼石是如何刻出来的呢,走在这样的一条沟里,心里充满了对历史岁月的深思。历代多少匠人用一锤一锤敲刻出来,不像用手在纸上写,刻的时候要有力气,意念要专一,精神要集中,不能有其它的妄想,否则刻出来的字不藏神韵,是考验一个人心力的关键。
多少年来,由于玉树大地上生活的都是世代放牧的人群,所以人们都以保护和发扬石刻玛尼石为荣,有些艺人就自带帐篷,酥油糌粑,常年累月的在深山里镌刻,还有的在自家庭院里刻制好以后放到玛尼堆里面。还有一些艺人临崖悬空把六字真言刻在上面,让人惊叹不已,如此高的悬崖上既没有云梯,也没有专门的设备,人是怎么镌刻上去的,真是不可思议。
勒巴沟里的水清澈见底,河中放置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也刻上了六字真言,在流水的冲击下,玛尼石显得非常有神韵,其中还有彩色的玛尼石,颜色依旧亮丽。
勒巴沟两边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在这里我看见了神往已久的格桑花,一朵朵开得非常鲜艳,娇嫩无比,婀娜多姿,似藏家姑娘羞涩的眼睛,默默地绽放在山谷里。
一路行进,一路观赏着两边的花草树木,还有到处悬挂着的经幡,一种神圣静谧充满了这一片境域。走出勒巴沟便是山坡草地,看见牧人的帐篷,都是蓝色的救灾帐篷,还有的帐房旁边停着小车,几乎看不见马,再就是放牧的羊群。
如今牧人的交通工具都现代化了,所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已经没有了马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摩托和各种机动车,没有古老的神韵,只有现代的气息,传统生活方式逐步向现代生活转化。
文成公主庙 闪耀着智慧的佛光
第一次到玉树采访,最大的心愿就是去拜访文成公主庙,经常在新闻媒体和书中看到它的名字,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庙宇一直心里默默地牵挂着,于是这次玉树之行也圆了我的梦想。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就坐落在海拔3700多米的结古镇南20公里的贝纳沟,又称大日如来佛堂,这里依山傍水,两面是群山相拥,中间流淌着一条河流,庙依山而建,佛堂面积有80多平方米,高13米,依岩崖修建而成。佛堂精巧玲珑,幽静雅致。佛堂内供奉的主佛像藏语称“觉俄囊巴诺泽”,汉语称大日如来,梵语为“毗卢遮那”。相传此佛像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具有同等的加持威德,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佛堂是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沿途留下的规模最为宏伟壮观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汉藏两家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想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为了大唐边疆安宁,造福人民,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举动千百年来受到了雪域民众的敬仰,在藏区人们亲切地把她尊称为“白度母”的化身,可见其敬仰是非常高远,佛堂内的佛像属青海境内最早出现的佛教摩崖大型浮雕群像。
此后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民安居乐业,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工匠及先进的生产技艺也促进了藏区农牧业和建筑、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进藏路经此地时,看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为佛像群盖建殿堂一座,以遮风雨。使这一石崖雕刻佛像得以完整保存,虽经千年,仍然保留着原貌。可见当时的佛教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尤其是文成公主带去的12岁释迦牟尼等身像是何等的珍贵,至今保存在布达拉宫。解放以后,国家非常重视保护民族文化,当地藏民族更是敬重佛教,使这一千年古庙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2011年7月,我第一次采访玉树时,亲眼目睹了千年古庙的容颜,看到了文成公主像,还有金城公主的像,很朴素,很美丽,让人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公主雕像,没有人加工粉饰过的,衣着朴实典雅,庙里很温馨,里面不准照相,也不准穿着鞋进去,保护非常严格。
在寺院门前,我见到了一只很有灵性的藏獒,静静的卧在寺院门前,我蹲在藏獒身边照了张合影,我很想给他喂一块食物,可惜自己没有带,后来在寺院的店里买了一包饼干,只可惜到了出发时刻我直接上了车,此时车子开动了,我无法去给它喂食物,车子开到了山口停下来,让人感动的是,那只藏獒竟然百米之外跑过来站在车窗前,于是我将饼干给了它,这件事让我感到藏獒是有灵性的,它知道我是给它食物的,于是就几百米外跑过来,藏獒得到了食物,也满足了我的心愿,我想是不是这在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相互牵引着,也许是前世有缘,让我感动不已。
最让人惊讶的是飘扬在寺院四周的经幡,把寺院前后面的山层层包裹着,在风中猎猎飘荡着,好似天上的一片片彩云覆盖在山上非常壮观,这种景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心灵被深深地打动,由此可见雪域民族对这位文成公主的敬仰,对佛的虔诚,包含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高尚追求。
在文成公主庙前佛堂右侧20米处岩崖下,有一泓清澈如明镜般的泉眼,名叫公主泉。相传文成公主在此驻足期间,曾在此泉边梳洗,这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又是人们为了纪念她的最好见证。
人们来到这里好像进入了佛的世界里,心里清净的没有任何杂念,虽然这里海拔高,人们走路都喘气,但是宽阔的地域,明净的山水,从心底里给人一种释然,没有压抑,没有浮躁,只有宁静和坦荡。
回来的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千多年前一个叫——李雪雁(文成公主)的弱女子带着大唐的使命,带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一步步走进苍茫的青藏高原,用她的一生促成了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安宁,留下了千古佳话,为后世传颂。
也许文成公主的车队到来的时候是个春天,或许是个秋天,但是这位美丽贤淑的女子创造了一个神话,不仅抚平了吐蕃王朝与唐朝因连年战争带来的创伤,也使万千庶民从此享受了太平盛世。此后,金城公主又远嫁吐蕃,为石崖雕刻的佛像盖了庙宇,真正成为一处香火延绵千年的佛教寺院。
看看文成公主的庙前庙后层层落落的经幡,就可以看见人们对于公主的无比尊敬,如此壮观的场面让人感慨万千,公主没有辜负人民,人民也没有忘记她,对于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她的,不会因为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淡化,相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敬重怀念。
1957年,文成公主庙被列为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览与瞻仰完文成公主庙,于是写了一首《致文成公主庙》诗予以纪念。
你穿越了岁月的峡谷
穿越了唐蕃两家的领地
以一双纤细温暖的手
缔结了两家的盟约
你固有的美丽
征服了雄踞高原的王者
你祥和的容颜里
荡起了青藏高原的风云
依山而建的寺庙
在风雨苍茫的世界里
留下了你清晰的脚印
一睹你尊贵的容颜
时间便凝固成永恒
层层经幡包裹着的庄严里
世间的白度母啊
从此把慈悲的甘霖播洒雪域
给希望和平的人们
带来了幸福安康的岁月
如今你站立的贝纳沟
成为播撒文明种子的窗口
啊,文成公主
心中的白度母
你让我整整怀念了一个世纪
地震中的文成公主庙,依然那么壮观,依然那么坚固,就像藏汉两家的的情谊一样悠长,牢不可破。
藏网首页|关于我们|团队组成|大事记|网站地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tibetcul.com © Copyright 200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5000171号
战略合作伙伴:雪域数码图书馆(The Tibetan & Himalayan Library)|法律顾问:珠穆朗玛律师事务所|技术支持:BODYIG.NET
严禁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和散播谣言
Powered by Discuz! X3.4GMT+8, 2021-1-26 23:33 , Processed in 0.036491 second(s), 18 queries .